-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1)
踏遍千山只为石——记专画石头的土家族画家谭继文
来源: 未知 2023-05-08 14:00 河南科技网作者:秦拓夫
图为谭继文的石头画
四十多年来,他穿着一双胶鞋、戴着一顶草帽行走于千山万岭之间,从满头青丝走到满头白发,几十年来,他只为一件事:看石画石!我认识他,是二十多年前,我在一家报社担任副刊主编时,用一个整版的容量刊登了他的一组石头画。懂画的读者看后对我说:“虽然这位画家目前在画坛上还没什么地位,也没什么影响,但他的石头画独具风格,很有特色,照此下去,必成大器。”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他的作品。除经常在一些主流画报、专业画刊和主流报纸副刊上看到他的石头画外,还得知他拿过不少奖。管委会也特意收藏了他的两幅石头画《朗朗乾坤颂中华》《巍巍太行山》。几十年来,他钟情于石头,专画石头,见了石头就挪不开步,一个名符其实的石痴。在他看来:山之骨在于石,石之美在于奇,奇峰奇石必有奇观。他一直坚持探索用自然的沉积岩平行线裂纹来创造中国山水画的新笔墨语言,最终创造出属于他独具特色的“平行皴”技法,从而,走出一条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之路。
一
有人说,谭继文是从大山石头缝里走出来的专画石头的画家。
这话说得没错。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的谭继文,因受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从哪来回哪去”的政策影响,他只好回到生养他的老家石柱县,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美术教师。那时的乡村学校并不需要美术课,谭继文就被安排去打钟、收发报纸等勤杂活。学非所用,让他很是迷茫,经常一个人跑到操场一角,仰天长叹。也正是他仰天长叹的时候,忽然想起黑格尔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那一刻,谭继文决定要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他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在陋室里作画,白天不让画,就晚上画,通宵达旦地画。他还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自费到重庆、北京等地参观美展,回来后,带上干粮,背上画板,到山野里画速写,并开始与漫山遍野的石头接触,与石头对话,渐渐跟石头有了亲近感。
几年后,谭继文被调到县文化馆任专职美术干部,从此有了时间和精力、也有了条件进行美术创作。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山水画中,他选择了画石头,这与他曾经当过石匠解剖过石头有关。大自然中石头的形成,除了地质学家能读懂外,在一般人看来,石头就是石头,只是一块普通的、冰凉的石头。但在谭继文眼里,石头却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礼物,最珍贵的宝石。他看到了石头里深藏着的艺术,很有形式感、运动感、音乐感,那排山倒海的线条,像挂在蓝天上的五线谱,在天地间奏出最美的乐章。他悟出了“石头是山的风骨,山的脊梁,无石不成山”的道理,也懂得作画不重复别人、要走自己的路的道理,要到生活中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美,挖掘适合自己表现山水画的新笔墨语言。于是,他他选择了研究石头、专画石头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石柱县境内的方斗山上裸露的黑石头、白石头、灰石头、绿石头、红石头等五颜六色的石头遍地都是,为谭继文研究石头和画石头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石头石质坚硬,不易开采,但在画家笔下几皴几擦就能勾勒出石头的轮廓,这是古人表现过的石头。但他发现,还有一种大自然普遍存在的石头,也就是老百姓叫的“千层石”,其学名叫“沉积岩”。这种沉积岩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后,形成一层一层坚硬的岩石,其特点是可将这种石头开成一片一片的石块用来铺路、砌水池、架桥梁,甚至还可用来当瓦片盖房。谭继文翻遍家里收藏的所有画册,结合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查遍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在中国画中没有哪一位画家表现过这类沉积岩。这种石头在方斗山、齐岳山、武陵山却随处可见,并非稀罕物,但对画坛来说却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这一发现,让谭继文兴奋无比,心想:“这种普遍存在的沉积岩,古往今来,为什么被画家们忽略了呢?我这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研究沉积岩笔墨语言。”
二
谭继文在研究中国山水画传统中,发现宋元以前的画家是以创造、创新为主,中国山水画坛就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李成、范宽、米芾等山水画创新大师,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不同岩石创造了“荷叶皴、马牙皴、斧劈皴、披麻皴、云头皴、牛毛皴、乱柴皴、弹窝皴、米点皴、折带皴”等二十多种表现山石的皴法。可是,到了明末时期,受其大臣、画家董其昌的影响,出现了大批临摹大师,从而束缚了画家的思维,捆住了画家的手脚,以至中国山水画坛近几百年来很少有创新成果出现。谭继文选择了不去临摹,走自己创新的路。有朋友曾对他说:“创新谈何容易?中国美术史几百年来,大师中有几个是创新的?现在流行的是笔墨,要讲功力,笔能扛鼎。”但谭继文不为所动,还是坚持自已的创新思想,探索沉积岩笔墨的表现语言。
图为谭继文在画室里作画
谭继文为了找到沉积岩的美和表现方法,深入细致地观察沉积岩的纹理、结构、形成,经常背着大画板,带着干粮,常年穿着胶鞋、戴着草帽徒步行走于方斗山、齐岳山、武陵山的千山万岭之间,饿了啃馒头,渴了喝冷水,天黑了住老百姓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次出行就是十天半月。
一次,谭继文外出写生,徒步翻山越岭六七个小时,突遇暴雨,躲入石洞避雨,可到了下午三点多还没找到饭吃,饿得受不了。他硬撑着走到一条大路上,正好碰上一中年男子挑着两只箩筐走来。他见筐里剩有两块被雨水淋湿的白豆腐,急忙掏钱买下和着雨水狼吞虎咽下去,补充了一点能量。这种情况对谭继文已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探索出沉积岩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面对大山里满目都是画面感极强的沉积岩,如果用古人的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等传统皴法,都很难表现出来。如何表现沉积岩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这既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挑战。
用怎样一种笔墨语言来表述沉积岩呢?谭继文还没找到更为科学的答案。带着疑问,他自费到深圳参加《国画家》举办的高研班学习。老师对他的创新思路给予充分肯定,还在班上作范例讲评,鼓励谭继文坚持朝自己的创新路子走下去。他很受鼓舞,心里更有了底气。
谭继文回家后一头钻进画室研究沉积岩的表现方法。通过反复探索、研究,他发现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线条美,一把一把成横平行线,比古人的斧劈皴、解索皴、荷叶皴、披麻皴等皴法更有形式美。他通过大胆探索、分析沉积岩的特性,用毛笔在宣纸上反复涂抹,反复试验,逐渐形成平行皴的雏形。二00一年,谭继文用平行皴技法创作的《武陵山之歌》《山地》《山寨春早》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美展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岭上五月》参加中国美协和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三峡中国画展”获三等奖。《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美术》《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主流报刊刊登谭继文创作的石头画多达二百余件。他把这种表现沉积岩的技法取名为“平行皴”。
雨山先生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说:“谭继文创造的‘平行皴’法,填补了明代以来四百年间无人创造皴法课题的空白。”二00五年,“平行皴”石头画入选央视风格栏目。
三
二0一二年,谭继文退休后,带着他的石头梦,带着他独创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来到北京朝阳区继续画他的石头。
北京春、夏两季天亮得早,谭继文四点多钟起床,不到六点开始作画。二0一六年,谭继文转移到宋庄,想在画家云集的地方寻找有创新思想的画家。可到了宋庄后,他看到的却只是国展班多、临摹的多、画廊多,真正有创新思想的画家少,谭继文感到有些失望。从山里走出的画家谭继文对此说道:“临摹出不了大师,创新才是中国画真正的出路。”
谭继文的初心不改,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他坚信,作品好,有风格,没地位也受欢迎。法国画家米勒是一位农民画家,他没有地位,也没有头衔,但他的作品照样传世。
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中国画也离不开创新,不创新,中国画就不能发展。谭继文坚信自己创新的路子是对的,他把眼光用在发现美上,年近古稀的谭继文依然带着画笔外出写生。如今,他不是去家乡的方斗山、武陵山写生,而是去太行山写生。他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裸露的石头,集中成片的呈横线、竖线、长线、短线的沉积岩,一层一层像千层饼,层与层之间的纹理纵横交错,石质坚硬致密,外表有很薄的风化层,石上纹理清晰,多呈凹凸,平直状,具有一定的韵律,线条流畅,时有波折起伏,显得自然、造型奇特,变化多端,山形神韵雄浑壮美,淡雅端庄,与方斗山、武陵山的沉积岩同属一个家族。
谭继文去太行山写生后,用他的独特风格创作出一批石头画,表现出中华情、民族魂,以及朗朗乾坤的开明盛世。平行皴作为一种新的笔墨、新的语言、新的符号,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表达语言,续写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创新史。
二0一八年,谭继文用自创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创作的一幅《石眼观沧桑——太行天河红旗渠》画,充分表现出太行山沉积岩的厚重大气,排山倒海的线条,像五线谱一般镶嵌在蓝天下。看过这幅石头画的人都赞不绝口:“太震撼了,画出了大山的脊梁。这是亚洲最具风格的山水画,很有学术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先生评价说:“谭继文自幼生活在重庆山乡,沉积岩经地壳裂变形成的平行线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遂情有独钟地大胆运用于山水画创作,经四十多年锤炼,焉然创出‘平行皴’独立于山水画坛。平行皴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再现,也是画家对形式美的创造,对个性语言的自觉把握。”
二0一九年和二0二一年,管委会收藏了谭继文的山水画作品《朗朗乾坤颂中华》和《巍巍太行山》;二0二0年《美术》杂志第五期刊发了谭继文的山水画作品《风云万寿山》《枫红石头岭》《石眼观沧桑——太行天河红旗渠》和理论文章《临摹出不了大师》,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二0二一年纪念一百周年,谭继文的山水画《雄鸡一叫天门开》《枫红石头岭》《佛门仙境梵净山》《秋天的油草河》《巴山夜雨涨秋池》,入选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百年经典》。这本画册收录了一九二一年至二0二一年,中国画坛独有风格的画家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潘天寿等一百二十多名画家的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
谭继文从方斗山走到武陵山,从武陵山走到太行山,翻越千山万山,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坎坷。但无论他在哪里,心中都装着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梦想,因为他深知那是中国画传统的魂。
(本文原载《时代报告》文学杂志,原标题为:梦想长在石头上)
作者简介:
秦顺福,笔名:秦拓夫,巴山雨、秋叶红,资深媒体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担任报刊编辑、记者、主编30年,迄今为止,在国内100多家知名报刊和门户网站发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1000余件,约500万字,发表和出版中、长篇小说及纪实文集多部。
(正文已结束)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已有10条评论
作者:秦拓夫 图为谭继文的石头画 四十多年来,他穿着一双胶鞋、戴着一顶草帽行走于千...
作者:秦拓夫 图为谭继文的石头画 四十多年来,他穿着一双胶鞋、戴着一顶草帽行走于千...